公元1046年,因新政失败而被贬地方的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请,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。
此时的范仲淹并未亲眼见到岳阳楼,于是照着好友送来的《洞庭晚秋图》,挥毫泼墨,提笔留下千古名篇《岳阳楼记》。
其中一句 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尽显家国情怀,更是范仲淹践行一生的风骨与理想。
范仲淹年幼丧父,家境贫寒,每日只以米粥充饥,先将两升小米煮粥,隔夜凝固后,用刀切为四块,早晚各两块,再配一些腌菜作为佐食。
图片源自网络
成年后,在书院埋头苦读,冬日困倦时便用冷水洗脸醒神,若感饥饿,便喝粥度日,经年累月,吃苦耐劳,意志坚韧,从无怨怼。
这样的少年郎本就可贵,而范仲淹更有济世救民之理想,他的名字注定镌刻于青史之上。
范仲淹未曾显达时,曾去神祠求签祈祷,起初求问将来是否能做宰相,求签结果不尽人意,于是转而求问是否能做良医,结果又是“不许”,继而叹曰:“夫不能利泽生民,非大丈夫平生之志。”
后来,有人问他,大丈夫立志为相确是理所应当,但祈愿良医是否有些卑微?
然而在范仲淹看来,虽然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,如今签词却说自己做不了宰相,那成为良医也能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,毕竟真正技艺高超的医者,“上以疗君亲之疾,下以救贫民之厄,中以保身长年”,身在民间,而依旧能造福苍生的,唯有此举。
图片源自网络
范仲淹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,多年来,不论是身居庙堂,还是谪守地方,皆为国为民,鞠躬尽瘁,仁爱宽厚。
范仲淹一生,兴办学堂,教化子弟;举贤任能,不拘小节;直言敢谏,高风亮节;戍守西北,抵御外敌;实施新政,救助万民,真正做到了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。
俗话说,人有七情六欲,这样一位端方君子,其实也有自己的爱恨悲欢,于是在为家国奔波之余,也会提笔蘸墨,叙情抒怀,其中一首秋日佳作,亦为经典。
《御街行·秋日怀旧》
宋·范仲淹
纷纷坠叶飘香砌,夜寂静,寒声碎。
真珠帘卷玉楼空,天淡银河垂地。
年年今夜,月华如练,长是人千里。
愁肠已断无由醉,酒未到,先成泪。
残灯明灭枕头欹,谙尽孤眠滋味。
都来此事,眉间心上,无计相回避。
关于这首词,有人认为是久居异乡触景生情的伤怀之作,也有人认为是任职地方,思及朝廷无人,君王无佐的忧国之作,还有人说是思念亲友之作。
尽管具体创作时间与缘由已难以考证,但其中的拳拳真情却仍触动人心。
上片写秋日之景:“纷纷坠叶飘香砌,夜寂静,寒声碎。真珠帘卷玉楼空,天淡银河垂地。年年今夜,月华如练,长是人千里。”
时值深秋,落叶纷纷,残花遍野,范仲淹漫步于寒夜石阶上,四周万籁俱寂,唯有风吹落叶沙沙作响,断断续续。
站在空寂的高楼之上,卷起珠帘,在清辉月色中抬头遥望,星辰闪烁,银河璀璨,每年此时,总能看到如锦瑟绸缎般的皎皎明月,总能想起千里之外共赏月色之人。
图片源自网络
可叹良辰美景,身侧却无人相伴,孤寂寥落,满心愁情,于是便有了下片的世事抒怀:
“愁肠已断无由醉,酒未到,先成泪。残灯明灭枕头欹,谙尽孤眠滋味。都来此事,眉间心上,无计相回避。”
一时间愁肠百转,想要借酒浇愁,然而酒未入喉,却先化作两行清泪,顿生无边酸楚。
挑灯倚枕,满面愁容,孤枕难眠,万般愁思,凝聚眉头,萦绕心头,终究避无可避。
此一段,将心中的百转忧思刻画得淋漓尽致,而最后三句更被李清照效仿,方才成就了“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的千古佳句。
图片源自网络
人生一程,总有太多的情绪难以宣之于口,所幸总能在几笔诗意中寻得知己,留下独属于自己的注解。
秋日漫漫,或许渐感寒凉,然琐碎家常亦显温热,愿所有的思念与牵挂,终能在来日寻得相聚,觅得圆满。
作者:向小园
编辑:马京京、阿杰